洞察2023丨文旅产业迎复苏,全国各地文旅系统使出的“浑身解数”
1月5日,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总结了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2年的工作情况,还明确了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是当前形势下文旅市场即将迈入新阶段前的一次全国性的重要大会,为未来一年内文旅市场发展指明了政策性方向。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即将迎来文旅产业复苏的一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明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目标任务,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努力创作优质旅游产品,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适时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旅系统总结了2022年文化、旅游工作亮点,并对2023年的新发展机遇、新期待进行了展望。在这些展望中,我们看到了2023年文旅产业发展的机遇点。
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全力以赴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京、津、冀三地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市承办的开幕式等多项活动精彩纷呈;出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6万场;举办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出台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首次发放京郊住宿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3.6亿元;打造“漫步北京”品牌,推出100个新晋北京网红打卡地和100余条主题游线路。
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按照“1+2+3+7”的工作格局,聚焦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条主线;抓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苏发展两个统筹;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3个文件;实现在精品创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非遗活化传承、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文旅行业监管、提升文旅国际影响力、党建工作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7个突破。
2022年,天津市与文化和旅游部、京冀两地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国家顶级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举办第七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实施“邂逅·天津”创意城市艺术计划;持续强化宣传推介,在央视推出天津城市宣传广告,以“天津常走走”为主题,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推出系列采风直播活动,新媒体营销总曝光量约26亿次;推出天津文旅稳经济11项具体举措,与中国旅游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放“津乐购”文旅消费券,与携程、美团合作开展天津文旅产品直播带货,编制系列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吉量安乘——天津出行”APP;制定《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推进天津博物馆珍品文物数字展厅建设,推动“革命文物进校园”。
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实施“津彩”文旅形象展示行动、“津牌”文旅项目打造行动、“津派”艺术市场培育行动、“津蕴”文化厚植行动,奋力投身文化强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的新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文化兴起来、文物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文艺火起来”。
2022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圆满完成冬奥住宿保障、冬奥文化活动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集体”;服务后奥运经济,加快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与京、津联合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有序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全力抓投资上项目,全省649个文旅项目总投资5617.8亿元,年度实际完成投资472.7亿元;做好助企纾困,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安排5000万元帮助重点文旅企业渡过难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放文化惠民卡32万张、文化惠民券360万张,开展惠民活动1万余场,惠及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聚焦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出台系列措施,推出拳头产品。
2023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河北文旅场景,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和文旅市场恢复振兴,努力创作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突出抓好“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省旅发大会等重大活动,实施燕赵文旅品牌创建行动,精心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等,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2022年,山西布局建设50个文旅康养示范区,实施旅游景区“9+13”梯次打造培育计划,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9个村、镇(乡)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2个景区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家单位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2023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抓住疫情防控转段和消费升级机遇,实施产业转型、数智赋能,推动文旅业加快恢复发展,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文旅力量。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演出、宣传、服务等活动7000余场次,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得到国家主流媒体联动播发;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条例》,非遗保护工作被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区、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统筹谋划,重点抓好文化和旅游质量提升、业态创新、品牌打造、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做足全域、全季、全业的文章;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中国(阿尔山)旅游发展大会、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
2022年,辽宁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编制实施《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辽宁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宣传展示辽宁宏大美丽的生态文化场景;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54个辽宁特色品牌从云上、国家展会现场、国际交流活动走向海内外;丹东市獐岛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通过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与千家万户相遇。
2023年,辽宁省委决定启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保持“拼”的干劲、“抢”的状态、“争”的劲头、“实”的作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坚决打赢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复苏振兴攻坚战,再创辽宁文化新辉煌。
2022年,吉林省冰雪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冰雪丝路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雪博会”被北京冬奥组委列为“冬奥遗产”。2021—2022年雪季,吉林省冰雪市场占有率、产品综合销售额、市场承载力、服务水平和质量再创新高,持续巩固冰雪产业领跑地位;避暑休闲产业持续壮大,一批体验性更强、度假属性更高的夏秋季休闲度假产品及线路集中发布;乡村旅游精品化提升,全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崭新亮相,乡村旅游推进大会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落实落地;体验式沉浸式业态不断丰富,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旅融合更具内涵与特色;金融赋能、政策助力等复苏举措落地见效,文旅市场实现快速复苏。
2023年,吉林省将持续拓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经贸、冰雪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条,打造“长白天下雪”世界级冰雪品牌;推动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做强山地森林避暑休闲品牌,提升草原湿地避暑休闲品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繁荣兴盛吉林特色黑土地文化、白色冰雪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全面构建现代化、多元化文旅产品体系。
2022年,一台台舞台精品接续推出,讲述龙江故事,传承龙江精神;非遗建设与民生建设紧密融合,让百姓精神、物质双丰收。每一名文旅人在追梦路上努力奔跑的足迹,汇聚成龙江大地浩荡前行的文旅大势。我们提振信心,爬坡过坎、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2023年,我们继续解锁闯关、奔向荣光,集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通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扎艺术创作生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文旅市场复苏等方式,为推动龙江文旅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规划基本完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迁移,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创制性立法颁布实施;创作一批重大文艺精品,创新推出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打造一批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和休闲好去处,“建筑可阅读”项目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奖;连续第3年出台支持旅游业恢复发展“12条措施”;坚持投资消费两端发力,持续推动“双千亿”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积极抢抓数字化新赛道,建成上海数字文旅中心,构建上海文旅元宇宙顶层框架,完善“一码畅游”服务体系,打造更具获得感的数字文旅新体验。
2023年,上海文旅系统将打造增强精神力量的“上海原创”,重塑文旅投资消费的“功能平台”,实施国际传播叙事的“出海战略”,抢抓数字转型发展的“全新赛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上海文旅样本,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江苏文化和旅游系统及时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江苏文旅十六条”,创新举办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较好,文旅消费占全国比重超过10%;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出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文件,探索开展小剧场建设等文旅融合实践,“水韵江苏”文旅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2023年,我们将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实施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深入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高水平建设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强省;一体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持续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策划打造江苏“长江百景”;加快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迭代升级,办好文旅消费推广季和夜间文旅消费活动,拓展“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等数字化新场景新应用,促进文旅消费加快恢复、提质扩容;着力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培育彰显“水+文化”鲜明特质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
2022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新突破。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创新实施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文旅产业企稳回升向好。二是初步形成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发展新模式。率先构建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打造828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支持山区海岛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万家农户旅游致富计划”,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增强。三是以数字化改革释放新动能。建立“‘浙文旅’平台+大脑”;持续迭代“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旅游通·游浙里”“浙里文物”等数字应用场景。
2023年,浙江省将加快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以数字化牵引系统性重塑,推出亚运主题系列文旅活动,打造“世界看浙江”文旅窗口,以富有浙江辨识度的业绩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在“两个先行”进程中写好绚丽文旅篇章。
2022年,安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安徽省美术馆建成开放,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90多个,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覆盖;加强文物保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含山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阜阳博物馆建成开放,安徽博物院获评“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2023年,我们将聚力安徽旅游回暖攻坚,以建设“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六大特色板块”为重点;坚持创新创造,全面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新活力;推进动能变革,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创新宣传营销,塑造“美好安徽”品牌新形象;监管服务并重,营造让游客有更多幸福感的市场新环境;坚持系统施策,掀起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双招双引”新声势;全面提升安徽文化和旅游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奋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
2022年,福建文化和旅游系统实施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台《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措施,灵活有效促进文旅消费,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引爆旅游市场。
2023年,福建文旅系统将着力实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持续打响“清新福建”“福文化”等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2年,江西文化和旅游系统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202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等重大文旅活动;文旅消费精彩纷呈,策划开展了“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首届“江西风景独好”云端旅游系列推介会等文旅消费活动;遗产活起来成效显著,1地入选“202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1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江西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品牌创建成果丰硕,新增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7村3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2条线路产品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2023年,我们将深入实施文旅高质量发展“3336”行动计划,构建文旅大数据统计、市场评估分析、高质量发展指标“三大体系”,建立文旅、文物、文旅企业“三大资源库”,推进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地、国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三大战略任务”,实施优秀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数字文旅提升、旅游景区业态提升、优秀旅游服务体验城市创建“六大工作计划”,加快建设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和更高质量、更强实力、更具影响、更优治理的旅游强省。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推动文旅工作深度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省上下形成重视、关注、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与非遗保护传承,在抓项目、活起来上创新突破,开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
2023年,山东将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和“山东手造”工程,推进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等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实施文化样板镇村建设工程、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活动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擦亮“好客山东”品牌,着力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2022年,“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文旅产品业态更加丰富,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惠企纾困工作积极开展。
2023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一是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持续推进庙底沟、二里头、殷墟、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共创“十百千”工程,办好“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节会。二是发展乡村康养旅游。深化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每年建设100个至150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打造乡村民宿集群,深化“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三是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以重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契机,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等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考古攻关;抓好河洛文化、宝丰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太极拳履约等重点工作,打造非遗活化与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四是发展全链条文旅、文创产业。加快建设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组织召开世界研学旅游大会,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营地、精品研学课程等;提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品牌影响力,打造沉浸式旅游目的地。五是繁荣艺术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办好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第六届豫剧艺术节;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城市书房等建设。六是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河南省博物馆群、殷墟遗址博物馆、黄河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新地标。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第三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和“九头鸟”文旅创意奖评选活动等多项工作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领导批示肯定;举办“文艺点亮生活”“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等活动2万余场、惠及群众3000万人次,建成城市书房150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积极推进,湖北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稳企纾困取得明显成效,统筹7.53亿元财政资金,贷款贴息4亿元、发放文旅消费券3亿元、奖励旅行社5300万元;争取金融企业新发贷款233亿元、续贷293亿元,出台12条金融举措,帮助文旅企业加快复苏。
2023年,湖北省文旅系统将抢抓疫后开放的重大机遇,以更大力度、更新举措推动文旅产业恢复振兴;大力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大院”等新型文化空间,不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大力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大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以荆楚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讲好湖北故事、中国故事。
2022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大力提升“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旅游品牌形象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推动湖南旅游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加快恢复旅游消费活力,实现文旅产业逆势增长,全省前三季度接待国内外游客3.16亿人次,同比增长2.99%,实现旅游收入4746.48亿元。
2023年,办好第二届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擦亮“奇秀山水”“经典红色”“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五大名片;创新文旅项目投融资机制,推动动漫游戏、旅游演艺、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湖南模式”,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文旅力量,彰显更大的文旅担当。
2022年,海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布实施《促进旅游业恢复重振超常规措施》等政策,推出十大主题营销活动,开展促进旅游业恢复重振营销推广百日行动,2022年(第二十三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2022年(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等多项精彩纷呈的旅游文化活动不断上演,有力拉动重点时段的旅游消费,积极减缓疫情对海南旅游业的冲击,有效重塑了市场信心。
2023年,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将抢抓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大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以建设文化强省为重点,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着力打通文旅融合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发挥文旅优势,不断提升海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坚决扛起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文化担当。
2022年,广西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已列入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寨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州县获评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成功举办2022年金砖国家旅游部长会议、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旅游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文旅市场恢复和产业发展持续发力,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消费6400亿元;推进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区文旅重大项目276个,总投资6165.81亿元,完成投资1144.29亿元;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作用有效发挥,“一地举办、辐射周边、带动全区”日益凸显;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3年,广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区。一是推动文旅消费全面复苏。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康养、研学、邮轮游艇和自驾车等旅游,打造“中国不夜城 浪漫夜广西”等夜经济品牌。二是大力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保护管理,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遗工作;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打响“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品牌。三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文旅+”行动。深入实施广西“文旅+”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四是高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打造桂林山水、壮族三月三等六大品牌,做强“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文旅大品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艺术精品创作展演,打造“广西有戏”品牌。
2022年,重庆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加强。圆满筹办“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2022”;“红色三岩”提升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首次将非遗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指标,重庆市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二是文艺繁荣取得丰硕成果。川剧《江姐》荣获文华大奖;成功获得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权;授牌22家演艺新空间。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深度打造“乡村村晚”、“舞动山城”街舞大赛等品牌;市武隆区荆竹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四是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2022中国武陵文旅峰会;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
2023年,重庆市将聚焦“承千年文脉、铸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文化强市目标,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2年,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双双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冬游四川”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全年完成重点文旅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部分重点景区接待游客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天府旅游名县名牌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天府之国”“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提品质、补短板、渡难关”,大力培育四川文旅发展新优势、构建四川文旅发展新格局、擦亮四川文旅发展新名片、写好四川文旅发展新篇章,努力将老天爷赐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下的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老百姓创造的五彩斑斓的民俗生活转化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优势,着力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打造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2022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旅游产业化“两大提升”“四大行动”,持续提升旅游产业内生动力,推出了文旅、交旅、酒旅、体旅等创新融合产品,14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打造了全国首个省部共建,兄弟省、市联建的省级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推出茅台酒镇等10个酒旅融合体验景区;创建体旅融合示范基地16个;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建设;黄果树景区荣获全国“2022智慧旅游创新项目”;海龙屯城址等4项成果入选新时代百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一手抓流量,一手提质量,推进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存量项目提效等重点行动,加快打造“双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持续扩大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力量,奋力续写新时代贵州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年初制定“文旅纾困帮扶13条”“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27条”等纾困惠企政策措施,发放2.1亿元文旅消费券,带动消费16.39亿元,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44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4亿元。抓紧旅游业恢复发展。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纳入年度考核任务,1月至11月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940.7亿元,同比增长57.4%;成功举办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晋宁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2年度“考古中国”重大发现。云南省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我们将持续推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和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深入推进文旅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坚决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
2022年,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57年无省级综合性文艺赛事的空白;成功打造了千部高质量文艺精品,让西藏好声音传遍大好河山;成功设立了宗教活动场所图书分馆、非遗分馆、古籍馆,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光彩;成功推出了“文化西藏”线上线下传播品牌,惠及群众超3000万人次。
2023年,西藏文化工作者将自觉自砺赓续红色文脉,紧扣“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优文化产品、做活文化市场、做亮文化品牌”目标,探索创作更多现实题材舞台艺术精品。团结带领西藏各族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在“富脑袋”上有作为,更在“富口袋”上有成效。我们将继续织牢织密中华文化联系各民族的情感纽带,以更广阔的胸襟、更务实的作为,促进文化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用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力作,回报祖国、回馈社会、惠及人民,用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为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增动力、添光彩。
2022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全年共实施文旅项目445个、总投资2376.8亿元,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实现新突破。咸阳茯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展陕西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三年行动计划,非遗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并打开新格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部省合作项目,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对外合作交流活动成效显著。
2023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陕西独有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增强精神力量、壮大产业集群、提振市场信心、提升形象品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推动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转变,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2022年,甘肃省文旅系统以服务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为牵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全省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0亿元。其中,编制实施《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40余部规划,“冬奥过大年·春绿玉门关”百日千场冬奥文化活动让陇原儿女记忆犹新,“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占据甘肃旅游的“半壁江山”,省内首条旅游串飞航线和“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品牌列车的开通运营开创了航旅融合、交旅融合发展新局面,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成为全国文旅系统“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陇南官鹅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3年,甘肃省文旅系统将重点开展非遗传承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陇原文艺精品攀“高峰”、“三园一区”建设、文旅产业招大引强、节会综合效应放大等20个专项行动,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开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使文化成为甘肃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有辨识度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
2022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以“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大要求为目标,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将各类文化资源融入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建设,一批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绘就了“诗和远方”新画卷。
2023年,我们将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消费试点城市、消费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服务标准,大力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绿色旅游、文明旅游,持续丰富生态、文博、乡村、研学等文旅新业态,让特色优势更加鲜明、生态价值更加彰显;着力优化安全舒适放心的市场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硬核监管,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贡献文旅力量。
2022年,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调查工作,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被入选“新时代百大考古新发现”,宁夏水洞沟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文旅形象宣传实现新突破。开展“宁夏文旅大篷车”十城营销、“当惊世界殊”宁夏红酒旅游海外推广等系列活动,文旅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2023年,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将立足“文化培根铸魂、旅游富民增收,为特色产业赋能、促民族团结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以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和高水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奋斗目标,围绕擦亮“宁夏二十一景”特色文旅新名片,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
2022年,我们加快推进“旅游兴疆”,不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实现美好连接,使“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2023年,我们将持续用力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举办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大型文艺活动,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作品;持续用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施环塔里木盆地文物遗址、石窟寺和西域都护府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博物馆、非遗馆建设提升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用力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施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1+1>2”新优势,增强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产业竞争力;持续用力讲好中国新疆故事,实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对外交流品牌项目,推动文物、美术、非遗、学术“走出去”;持续用力建强人才队伍,打造“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智库,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文旅人才队伍。
2022年,兵团文化和旅游系统以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集中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展播30余场,策划推出“庆祝二十大·礼赞新时代”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基层文化能人大赛和戏曲折子戏大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年“送文化下基层”演出1000余场;持续优化“一心一圈两带多点”兵团旅游业空间布局,全力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创建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新实施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供给优化、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等重点难点。
2023年,兵团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重点推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新时代兵团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惠民利民工程、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工程八大工程,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诗和远方”的美好需求中诠释好、实践好“人民幸福始终是最温暖底色”。
结语
不难看出,尽管2022年旅运多舛,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如,北京首次发放京郊住宿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3.6亿元;河北全省649个文旅项目总投资5617.8亿元,年度实际完成投资472.7亿元;上海坚持投资消费两端发力,持续推动“双千亿”重大旅游投资项目;江苏及时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江苏文旅十六条”,创新举办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较好,文旅消费占全国比重超过10%;湖北稳企纾困取得明显成效,统筹7.53亿元财政资金,贷款贴息4亿元、发放文旅消费券3亿元、奖励旅行社5300万元,争取金融企业新发贷款233亿元、续贷293亿元,出台12条金融举措,帮助文旅企业加快复苏;湖南全省前三季度接待国内外游客3.16亿人次,同比增长2.99%,实现旅游收入4746.48亿元;广西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区文旅重大项目276个,总投资6165.81亿元,完成投资1144.29亿元;四川举办“冬游四川”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全年完成重点文旅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部分重点景区接待游客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云南发放2.1亿元文旅消费券,带动消费16.39亿元,1月至11月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940.7亿元,同比增长57.4%;陕西全年实施文旅项目445个、总投资2376.8亿元,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甘肃预计全年全省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0亿元……同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对2023年的工作方向及重点任务做了部署和展望。
整体上来看,2023年地方文旅工作的重点仍会聚焦在优质文旅产品创作和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上,同时还会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和文旅市场振兴。
随着外来阻力的一步步消除,文旅市场必将迎来久违的跨越式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旅市场质变的进程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不排除出现市场乱象的可能。但量变风波过后,一切终将归于平静,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能为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认可的、具有前瞻性的独特的优质文旅产品方可在大浪淘沙之后仍留存在文旅市场。